2024年11月27日 来源:互联网 OEM代加工网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使用上,特医食品不能作为药品使用,不能代替药物进行治疗,需要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食用。对于特殊人群来说,特医食品几乎是“刚性”需求。
以苯丙酮尿症为例,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PA)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患病群体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神经系统异常、智力发育迟缓等危害。而这种疾病用药物是无法治愈的,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则是更为理想的选择。1957年,全球诞生的首例特医食品,就是用于苯丙酮尿症的膳食治疗。
当然,像苯丙酮尿症特医食品的分类较为多样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将特医食品分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三类。在相关的配方食品中,无论是针对像苯丙酮尿症这种遗传导致的疾病,或者是针对消化障碍等常见问题,特医食品都是经过了科学的验证和配比。特医食品虽然属于食品类别,但发挥的作用却是常规食品无法比拟的,这也是特医食品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
功能配料同样追求“靶向性”
“吃得健康”成为全民共识。有数据显示,全球93%的受访者表示期望在饮食方面能更加健康。其中,高达59%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正在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同时我国也有88%受访者将“保持身体健康”列为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除了极为特殊的需求(苯丙酮尿症),功能食品似乎更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功能食品在全球市场都表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蓝皮书》显示,截止到2022年,中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规模已经达到5,885亿元,预计行业规模在2027年将超过8,000亿元。
功能食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类别,是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的集合,既包括需要经过审批具有定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也包括具有相似功能调节作用的特定食品,比如运动营养食品、老年食品以及部分普通食品等。随着消费者健康需求及认知的不断提升,对功能食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法规框架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功能产品。
常见健康问题的产品开发策略
功能食品的开发大致有几个策略:一是通过官方审批途径进行备案或审批。我国的保健食品(注册)、欧盟的新型食品、韩国健康食品、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等。该途径通过的产品往往具有显著的功能性,但产品审批周期较长、研发成本较高,产品亲民度较低;二是采用具有官方认定功能原料开发的产品,比如我国的保健食品(备案)、日本功能性标示食品、美国的膳食补充剂等。该类产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企业研发成本较低,市场流通较快;三是采用广泛使用的具有潜在功能性原料而制成的食品,该类食品以功能性原料为核心卖点,比如我国的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物质,韩国的健康功能食品原料等。该类产品的受众较为广泛,且能够融入日常食品中,是当今功能市场的明星产品。
通过功能食品的矩阵也可以窥见当下功能食品的主要开发方向。首先,明确产品定位与消费群体。《2024中国功能食品消费者洞察报告》指出,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首先关注的是功效和成分,其次是价格和原材料。而在关注的功能方面,肠胃健康(46.6%)是消费者关注率最高的类别,再依次是免疫健康(42.9%)、体重管理(30%)、睡眠健康(27.5%)和口服美容(25.1)。开发者应根据自身生产条件确定开发方向,将产品与既定消费群体需求进行深度捆绑。
其次,需要选用法规认可的原材料。食品是以安全为基础,如果没有得到法规的认可,即便再好的原材料也难以惠及消费者,并且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成本。因此,想要更快的让产品变现,功能原料的选用是重点之一。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创新不重要,至少在目前全球的食品法规体系下,安全都是产品上市的底线。谁能耐住“寂寞”,率先将原料“扶正”,谁就有了先发优势;
第三,产品工艺及创新是关键。同样的食品原料,谁能通过更优的工艺或手段,实现更理想的功能,谁就能够冲破市场的枷锁,占领市场的桥头堡。以益生菌为例,目前市场上选用的益生菌种类都是法规允许的菌种,当市场还在拼活菌数量、种类、包埋技术的时候,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功能菌株的筛选,并形成专利。在以功能为导向的益生菌行业,专利菌株已经占了先机。该环节也是功能食品开发的难点,需要确定食物成分和健康效益之间的关系,并有效论证食物成分的功效并确定达到理想功效的摄入量。
上一篇:聚焦 | 保健品当“神药”卖,千万级带货主播被曝光!
下一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