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来源:互联网 OEM代加工网
商品交易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平台和载体,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显示器。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思路举措,更大程度地激发各类商品经济主体活力?11月8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义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在浙江义乌召开。会议以“重创新、强改革、促开放——商品市场新发展新路径新活力”为主题,邀请全国各省市主要商品市场、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把脉中国商品市场发展走势,共同探讨商品市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组曲线展现“八八战略”下浙江商品市场新蝶变
作为市场大省,浙江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八八战略”的科学指引下,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尊重群众首创,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大胆试、勇敢闯、放手干,把“小生意”汇成了“大市场”。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领导在现场用一组曲线,介绍了蝶变历程。
——浙江商品市场数量之变,一道从“数量优势”到“质量胜势”的转型轨迹。1978年至1998年期间,浙江省商品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市场数量从1051家增至4619家。1999年至2012年期间,发展进入平稳期,市场数量保持在4000家左右。2013年以来,随着商业竞争加剧、市场集聚加速,一批低、小、散、乱市场被淘汰,市场数量从4316家优化至目前的2960家,商品市场完成结构性调整。
——浙江商品市场年成交额之变,一道从“成长起步”到“翘首阔步”的增长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21%。全省商品市场成交额从1978年的9亿元增长到2009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再到2022年2.13万亿元;场均成交额从1978年的0.0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6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65万亿元,场均成交额为5.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9%、4.35%,市场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浙江市场改造提升发展之变,一道从“传统市场”到“现代市场”的跃升轨迹。1997年,浙江在全国首次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活动。26年来,浙江通过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放心农贸市场、“五化”(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市场创建等载体,持续推动全省商品市场软件硬件水平提升、线上线下(300959)功能做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星级市场1843家,放心农贸市场1176家,“五化”改造市场982家,涌现出一批规模大、辐射强、功能全的全国知名大型商品市场。
三张榜单 浙江市场均占据三分之一席位
峰会发布了《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榜单,义乌中国小商品城(600415)、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600790)、湖南高桥大市场、河北白沟市场、汉口北国际贸易城分列榜单前五。浙江有33家商品市场入围,占据榜单三分之一席位,继续领跑全国。
据介绍,综合百强榜单是在全国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场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规范完善程度、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依据规模、管理人员、收入和利润等指标经测算得出,旨在遴选出一批具有“风向标”示范意义的商品市场。
例如,绍兴中国轻纺城锚定“国际纺都”新定位,聚焦数字市场建设、智慧物流打造、对外投资等五大方向,不断释放“产业+市场”叠加优势,2022年实现交易额1674亿元,产品远销206个国家和地区。
引人注目的是,本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还首次发布了时尚市场榜单和功勋市场榜单。
“在彰显个性、追逐潮流的新消费环境下,商品市场的时尚元素既是迎合消费需求而生,也是创新潮流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者。”据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本次峰会首次发布时尚市场榜单的考量。
据悉,时尚市场榜单共有30家市场入围,主要结合时尚对社会消费行为和价值追求的引领作用,根据市场引领潮流、激活消费能力,评选出一批具有依法合规性、创新引领性、潮流趋势性、价值导向性、品类丰富性的商品市场。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杭州新时代家居生活广场、广州红棉中大门、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中港皮具城位列前5位,浙江共有10家入围。
这些商品市场不断通过推陈出新,引领潮流、激活消费、带动产业,提升着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如,平湖中国服装城,聚焦羽绒服的研发和自主品牌培育,在行业内已经具有了引领时尚潮流的影响力。杭州武林夜市致力于新业态新消费的模式运营,以信息化为载体,融入浓郁的文化内涵,营造“烟火气息、民俗风情、市井腔调、杭州味道”的独特魅力。
首次发布的,还有功勋市场榜单。据介绍,功勋市场榜单旨在表彰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带动产业、活跃经济、富裕群众的商品市场。在50家功勋市场中,浙江共有18家市场入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常熟服装城、河北白沟市场位列榜单前5位。
其中,持续领跑综合百强榜单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功勋市场榜单中也荣获榜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经历六易其址、十次扩建、五代跃迁,已形成国际商贸城一至五区、宾王、篁园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等八大市场群。现有营业面积640余万平方米,经营商位7.5万个,汇集26个大类、210多万种商品,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义乌市场已成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享有“世界超市”之称。与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外向度高达60%,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6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在义各类外资主体8000多家,带动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展,3200万名产业工人就业。2022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专业市场第一。
商品市场发展新趋势:综合、品牌、诚信
经过40多年培育、发展、规范、提升,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如何?又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峰会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融合创新发展报告》。
据介绍,2013年至2021年,中国商品市场峰会组委会已研制和发布了5份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报告。本次报告研制组对7个商品交易市场大省的41个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全国295个市场的规模、管理、运营和培育孵化数据及材料进行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形成报告。《报告》基本反映了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现状和创新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在新时代强起来的大背景下,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正呈现新发展新趋势。
——市场超大规模化。如,2022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建筑面积640万平,交易额2020.87亿元;汉口北建筑面积630万平,交易额1619亿元。这些市场规模体量大、集聚辐射性强,行业及区域影响力强,具有很强的行业影响力及区域辐射渗透力,龙头规模、规范示范效应显现,带动其他区域龙头市场向规模化升级。
——市场品牌化、功能综合化。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由过去偏重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塑造市场形象,进行市场品牌输出。如,海宁皮革城在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时,借助品牌输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十多家连锁分市场。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从单一的交易平台向为集信息交流、研发设计、物流配套、检测认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提升。
——市场管理信息化、诚信建设一体化。市场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改进,不少市场提出了建设智慧市场的思路。同时,市场和商户都越来越注重诚信体系的建设,形成市场与商户共筑共享诚信的良好局面。如一力钢材市场通过形成针对信用活动的约束监控机制、防患纠错机制、评估奖惩机制和导向模塑机制,带来了诚信效益,市场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17家银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年商品融资授信额超200亿元。
——市场批零功能线上线下分化。从这几年商品交易市场的批发和零售结构来看,批发市场交易额占比持续提高,由2013年的86.03%提升到了2022年的89.78%;而零售市场的交易额则由13.97%下降到了10.22%。这意味着,商品交易市场的零售功能正在向线上网络市场平台转移分化。
建设市场海外仓 推动全国商品辐射全球
本届峰会围绕“共建共享共富”,举办了两场商品市场集中签约活动,分别是全国主要商品市场海外仓合作项目签约、浙江商品市场与山区海岛县商品对接项目签约。
在全国主要商品市场海外仓合作项目签约中,来自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10家商品市场签订协议,拟联动推进,共同建设海外仓,共同进行海外仓业务的营销和推广,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提高海外仓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现已开通捷克布拉格、马来西亚巴生、阿联酋迪拜三大海外仓,仓储面积超10 万方,服务企业超500家。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市场间的合作,以优势互补、共享共建的模式,做大做强海外仓业务,着力打造新型外贸基础设施网络,助力中国进出口贸易市场繁荣发展。”
山海结对 连通扁平化供货渠道
在浙江商品市场与山区海岛县商品对接项目签约现场,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浙江食品市场等5家市场与5家企业共同结对,构建山海特产扁平化供货渠道,提升山海特产的品牌影响力,做好“共同富裕”大文章。
据悉,今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为全省大型商品市场与山区海岛县名特优产品的销售合作牵线搭桥,搭建“山区海岛—商品市场—销售终端”扁平化供货渠道和销售模式,目前全省商品市场与浙江省山区海岛县签订名特优产品帮扶销售合同352个,合同金额2.67亿元。据了解,下一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引导鼓励全省共富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商品市场与我省山区海岛县产品销售的帮扶合作。
峰会现场还发布了《商品市场发展义乌宣言》,提出“练好内功、创新驱动、数字融合、对外开放、合作共赢”五大倡议,呼吁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市场合作,推动实体市场融通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相关领导以“数字化赋能双循环与商品市场发展”为题,深度分析商品市场在数字时代发展新路径。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提出“未来市场”理念。
在高峰论坛环节,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价格学会副会长劳帼龄,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史晋川,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许英明以及部分商品市场负责人等嘉宾围绕商品市场新发展新路径新活力,从实际参与到理论构想再到政策指引,给全国商品市场提出可借鉴的规划,可参考的思路,为推进全国商品市场提升发展,加快市场交易形态迭代更新提供道路和方向。
面对市场发展新形势,商品市场发展将如何推进?据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浙江将加快建设“五型”市场,高质量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现代商品市场示范省。
——加快建设枢纽型市场,打造“货通四方”新图景。推动“商品市场+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深化省内外市场交流合作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省商品市场年度成交额达到2.5万亿,百亿级以上商品市场达到45家。
——加快建设开放型市场,打造“逐梦全球”新图景。引导有条件的商品市场互联互通,组织海外参展,共建共享“海外仓”。力争到2025年,全省商品市场年贸易进出口额突破2500亿元。
——加快建设集成型市场,打造“增值赋能”新图景。纵深推进商品市场改造提升,建立集展销、物流、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增值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三星及以上的商品市场达到1600家,商品市场成为现代供应链服务输出的集聚高地。
——加快建设活力型市场,打造“融合创新”新图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线上线下网链一体发展,营造多元业态融合的市场生态,塑造一批以“首创、首发、首店、首展”为核心的市场样板,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设共富型市场,打造“均衡优享”新图景。创新区域市场协作发展新机制,强化城乡农贸市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将商品市场资源优势服务更多区域、更大群体。力争到2025年,实现城乡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全覆盖。
下一篇:
在线咨询: